2023-02-28 08:40 来源:巴中日报
飞速的时间记录2022年的奋进足迹,凝重的年轮刻录2022年的历史荣光。
202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奋进号角。
2022年,是老区振兴发展史上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一系列大战大考,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在360万巴山儿女的勤劳手中开花结果,“三市两地一枢纽”宏伟蓝图在1.23万平方公里的巴山大地上徐徐铺展。
2022年,是老区组工事业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全市组织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全省组织工作“政治引领、标准提升、基础规范”思路,聚焦“攻坚破局”主题,锚定“提质进位”目标,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在现代化巴中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更大组织担当。
……
这一年,我们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大的政治,突出学理论、筑信仰、举旗帜,“向核心看齐”的站位更加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引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这一年,我们始终把“服务中心”作为最大的担当,突出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为大局聚力”的担当更加彰显。坚持干部配备向中心大局聚焦,人才引育向产业项目聚焦,作风建设向务实落实聚焦,自觉做到市委有号召、组织部门立即响应,市委有部署、组织部门高效落实。
这一年,我们始终把“公道正派”作为最大的准则,突出讲公心、促公正、重公信,“把心放中间”的正气更加充盈。系统性重塑干部、人才、基层党建、公务员管理、自身建设“五大领域”工作规范和制度体系,“把事业放心间、把心放中间”在全市组织系统逐渐形成共识。
在靶向施策中
“攻坚有为”
一年来,紧紧扭住事关巴中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持续用力、联动发力,推动问题攻坚年年见行、年年见效。
——鲜明用人导向,“清”是主旋律。
用人导向就是“风向标”“指挥棒”,倒逼干部行为,催生干部习惯,浸润政治生态,带动社会风气。坚持把鲜明用人导向作为干部工作之本,严格落实市委“用好五种人,七种人尤其不能用”导向和“18字”基本要求,坚决让“躺平者”躺不住、“闲耍者”耍不起、“投机者”无市场、“带病者”没位置,注重从经济主战场、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关键吃劲岗位中识干部、选干部、用干部,提拔重用114名人品正、能力强、敢担当的实干型干部,用人导向更“清正”、政治生态更“清朗”、社会风气更“清爽”。
——调整干部结构,“优”是总基调。
干部结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调优年龄结构,启动实施年轻干部红色薪火工程,坚决破除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大胆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全市40岁以下县处级干部、35岁以下乡科级干部分别较换届前增长48.8%、45.7%。调优专业结构,突出抓好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招录,为文旅、财政等部门补充专业型干部87名。调优经历结构,市县联动实施“三线墩苗育才”计划,统筹选派266名优秀干部到改革开放前线、项目工作一线、排难攻坚火线长见识、经风雨,使年轻干部经历更丰富、阅历更完整、能力更扎实。
——破解人才难引难留,“好”是成绩单。
人才是强市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后发地区抓好人才工作,拿出更“好”的政策、打造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题中应有之义。着力提升引才吸引力,坚持以政策优势对冲巴中经济劣势、区位劣势、基础劣势,创新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推动人才待遇在川东北最具竞争力,全市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715名、同比增长18.2%,硕博人才、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翻一番,人才总量突破历史新高,达20.25万人。着力提升留才吸附力,更加重视平台搭建和培养使用,创新开展“人才下乡万里行”活动、“人岗不适”专项整治,推行身份转变、职称评聘、职级晋升、职务提拔“四个优先”政策,全市人才流失率由两年前的17.6%降至6.8%,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巴中、扎根巴中、建设巴中。
——重塑干教体系,“强”是金招牌。
巴中具有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红色资源,这是推动干教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资源、宝贵财富。充分把握红色文化厚重、红色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系统重塑干教“三大体系”,干教品牌具有更强的“硬支撑”、更强的“软实力”。重塑阵地体系,横向上建成“以党性教育为主的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以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人才培育为主的巴中村政学院、以干部常态化素养补给为主的巴中干部讲习堂”三大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主阵地;纵向上形成以市委党校为龙头、县区党校为基地、现场教学点为支撑的“一主三基地多支点”的干教体系。重塑课程体系,形成“以红色教育为主线、绿色发展和特色党建为辅助”的课程体系。重塑师资体系,构建起“党校专职教师+知名学者教授+本土红色专家”的师资队伍体系,打造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的一流干教品牌。
在革弊鼎新中
“破局有力”
一年来,针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顽疾弊病,大胆突围突破,果敢迈出“第一步”,实现多个“零”的突破。
——承压前行,激活了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队伍建设的问题、工作推进的压力,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推动干部工作创新性突破、实质性提升。
首次面向全国开展市属国企经理市场化选聘,以最高百万年薪引进5名优秀职业经理人进入4家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有效解决专业型干部难选难配等问题。
首次开展市级部门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首批选派23名市级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进行交流,从制度上消除部门内干部流动不畅、部门间干部交流困难等问题。
首个《加强“一把手”、关键岗位干部和年轻干部组织监督的实施方案》出台,靶向落实“十条措施”,对“一把手”突出政治监督、关键岗位突出风险监督、年轻干部突出日常监督,确保“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
——应势转向,蹚出了人才工作“一条新路”。
立足巴中所处发展阶段和人才工作现实基础,研究提出“四个转向”工作思路,推动人才工作逐步实现思路转向、重心转移、势能转化。
推动“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用”,遵循“人往高处走”流动规律,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赴京召开巴中籍优秀人才座谈会,吸引吴伟仁等39名院士专家智力回归;启动人才“科创飞地”建设,与符合巴中实际的川农大等9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柔性引进33名教授服务巴中发展,为我所用的人才理念渐入人心。
推动“重引进”转向“引留并重”,升格提标、系统集成实施“巴山优才培育计划”,将全市14个行业领域人才项目整合为市委表扬项目,领军人才、杰出人才资助分别增长66%、270%。组织走访慰问专家人才,举办高层次专家人才座谈会、表彰会,新建人才公寓772套,兑现人才安家补助和工作补贴640余万元,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人才生态越来越优。
推动“面向党政机关”转向“面向重点专业、产业、企业”,探索“编制吸引、政招企用”新模式,围绕全市“1+3”主导产业,统筹256个事业编制建立“产业人才编制池”,37名产业人才“带编入企”,人才工作重心正在向产业培育振兴主线聚焦。
推动“招引个体”转向“招引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地、省级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落地,启动建设院士专家康养院、创新园、试验田,招引行业领军人才72名、创新团队23个,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取向归位,下活了基层党建“一盘大棋”。
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基层党建的根本定位,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聚焦“责任归位”推动主体主责脱虚向实,创新实施“书记项目”,围绕“政策破题、民生解难、保障赋能、发展提速”,确定“头雁领航十百千”“双书记”村播助农等391个“书记项目”,以“抓书记”推动“书记抓”,带动解决问题1.8万余个。
聚焦“路径归位”推动方法方式内外兼修,推出“巴山红色贷”项目,突出党组织“牵线”、银行“搭台”、集体“领跑”、党员群众“唱戏”,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党员群众授信40.2亿元、发放贷款9.2亿元,助力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聚焦“功能归位”推动效果效应由表及里,出台“党建惠企十条”措施,在党建经费、金融服务、人才优享等10个方面给予企业真金白银政策支持,首批选派6名县处级党建指导员到岗履职,兑现财政补助资金91.2万元,返还党费11万元,切实以党建服务温度助力提升企业发展速度。
在全面规范中
“提质有效”
一年来,坚持取法乎上、强化质量导向,始终用高标准引领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基层基础更加坚实,“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组织体系全面形成。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全域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规范”活动,围绕“五个基本”排查整改各类问题2439个,建立区域带动型、产业融合型、跨界协作型党组织185个,主城区所有城市社区完成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国企全面完成“党建入章”,20所中小学校、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院长)负责制,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加强化。
——公务员管理更加严实,“依规而治、依制而行”的规则意识逐步养成。
公务员工作重在规范、要在公平。出台公务员考试录用风险联管联防联控等办法,把“严格考试纪律、严密程序细节、严防失责失范”的要求贯穿考录全过程,健全完善公务员转任、遴选、调任办法,推行职级晋升积分管理、平时考核分类推进、退岗干部规范化管理等制度,“考不进来调进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自身建设更加扎实,“务实落实、清爽干净”的干部作风已经生成。
“打铁必须自身硬”。对于组工干部而言,绝对忠诚是首要品质、公道正派是鲜明特质、开放创新是独特气质、清正廉洁是基本素质。坚持政治建部、能力强部、从严治部,持续弘扬“红色、开放、创新、廉洁”组工文化,形成规范性制度、简易化流程60项,建立月例会、季调度、半年推进、年终述职的工作闭环,“求实务实、高质高效”在组织系统蔚然成风。
在比拼闯创中
“进位有成”
一年来,面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劣势和区位劣势,不甘落后、不愿服输,敢于跟强的比、勇于跟快的赛,凡事奔着最好努力、争取最佳效果。
——立足巴中、着眼全省、服务全国,这是“奋进之航向”。“书记项目”写入全省基层党建五年实施意见;成功组建川陕苏区红色干教联盟,为优化全省党性教育空间布局、丰富全国党性教育内涵作出巴中贡献。
——对照前列、对标一流、对准先进,这是“奋进之靶向”。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巴中村政学院分别入列中组部全国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全省专业化能力培训机构目录,高质量承办“海科会”主题市、“两新联万村·党建助振兴”巴中行活动,张海同志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育贤同志成为川东北首个“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全市查核一致率位居市(州)首位,越来越多的工作进入全国视野、步入全省前列。
——组织放心、社会认可、群众满意,这是“奋进之取向”。组织工作多次获得省委、市委领导肯定,“一报告两评议”“好”的比例首年实现两个100%,公务员招录连续两年实现“三零”目标,组织系统公信力、组织工作认可度越来越高。
…………
时代是“出卷人”,面对用人导向等影响政治生态的难点问题,面对干部结构、“人才难引更难留”、公务员队伍量小质弱等事关巴中长远发展的重点问题,面对基层党建有形缺效等制约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
我们是“答卷人”,全市各级组织部门以“事业为纸、实干为笔、汗水为墨”,在破难而进中书写“发展提速、治理提效、服务提质”的“基层党建答卷”,在破旧立新中书写“公道待人、公平识人、公正用人”的“干部工作答卷”,在破冰成势中书写“引得进、留得下、育得强、用得好”的“人才工作答卷”……
人民是“阅卷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点赞;一场场漂亮的“攻坚仗”,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一串串闪光的数据,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中书写。2023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市委重大部署,坚持“政治统领、重心下移、全面创优”思路,以“创新成势”为主题、“创优领航”为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