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欢迎您!
现在位置: 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政府信息
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通江县塑造城乡发展新版图

2023-03-30 09:05 来源:巴中日报 

        初春风光好。通江县陈河镇通江银耳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银耳大棚沿宽阔的公路依次排列,在两边的青山绿水掩映中,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田园画卷。
  今年以来,通江县以“三区同建”为抓手,按照“规划引领、产业融合、多元共治、共同富裕”思路,扎实抓好城乡“三区同建”工作,着力推动产业向园区集群、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社区(新区)集聚,奋力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新路子,塑造城乡发展新版图。
  深度谋划
  高位引领激发活力

  到园区、景区、社区等基层一线调研,召开专题会研究……近年来,为推进“三区同建”工作,通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度谋划“三区同建”工作,始终把“三区同建”作为促进城乡融合重要方略、主要路径、重点抓手,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整合农业、交通、水利、文旅项目51个,资金33.9亿元,进一步强化重点要素保障。
  同时,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按照“一体设计、梯次推进、分类实施”原则,以7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框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1个、田园景区15个、新型社区15个。坚持组织引领统筹谋。建立“五方联动”推进机制,政府搭台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国企打底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企业引路激发市场活力,村组挑担壮大集体经济,群众结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全员全域共建共享格局。
  “三区同建”始终离不开项目支撑,今年以来,通江县聚焦主导产业拼招引。坚持“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以资源换产业,以市场换产业,积极构建“1234”招商引资新格局。通江银耳全产业链开发、燃机发电、新型建材及超微细钙生产、南教城森林康养等十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新签约风电场及风电装配产业园、好彩头精深加工、日昌升新型建材等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85.9亿元。
  据悉,一季度全县已新储备项目123个,总投资220亿元,其中“1+3”产业项目46个,总投资119.8亿元,在库项目402个,总投资964.9亿元,同比增加54个、投资增加86.2亿元,进一步鲜明导向、击鼓催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激发全县经济发展活力。
  园区培优
  助跑产业园区升级

  走进通江县兴隆镇,8000余亩的投产茶园正迎来采茶季。该园区是市四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了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以“三李文化”为内涵的“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目前,兴隆镇有投产茶园8000余亩,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茶园1500余亩,茶叶龙头企业3家、小型茶叶加工厂1家。镇内茶企年收购鲜叶8万多斤,有效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全镇村集体经济预计增收30余万元,以茶旅融合示范园为基础,提升打造“三李故居”“李蕃梅园”“三李文化长廊”,打造研学基地1个,建成“巴蜀民歌风情园”,走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
  随着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兴隆镇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集体经济分红、茶叶销售,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从一个种茶镇到星级产业园区,背后是通江县推进“三区同建”,以园区培优为抓手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通江县在农业园区建设上,坚持“产业集聚、龙头带动、功能配套”理念,聚焦“2+2”优势大品种,以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统揽,强力推进“优质粮油+青峪猪”等八大园区建设,建成通江银耳(食用菌)省四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茶旅融合、生物医药等市级园区5个,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和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除了农业园区,在工业园区上,深化“园区管委会+国有企业”建设管理模式,“一区三园”初具规模,9家企业进园入驻,二期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加快建设,化工园区申报认定顺利推进,产城旅一体格局初步构建。
  通江县智能阀门生产项目计划建设生产厂房2.5万平方米及智能阀门生产线,建成后将满足闸阀、截止阀、蝶阀、球阀、旋塞阀等阀门市场需求,促进全县制造业加快发展,为工业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按照市委“三区同建”战略,通江县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建设重点、推进措施,坚决不搞大拆大建、整齐划一,不搞生搬硬套、千村一面。目前,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战场、富民增收主平台、田园景区主抓手,加快创建“优质粮油+青峪猪”、通江银耳等国省星级园区。坚持全链发展,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确保银耳精深加工、木屑银耳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年内投产,助跑产业园区升级。
  景村相融
  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

  如今的通江县民胜镇方山村,已从过去的贫困村变身成景村相融的现代乡村。村里上千亩柑橘、蓝莓、李子、草莓等各种采摘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我们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不仅仅只是建一个产业园,更是将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将方山村建设成集农业观光、休闲、运动、体验于一体的城郊型旅游村,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方山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中表示,目前,公司已流转方山村土地600余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种植养殖业,并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方山田园乡村酒店。
  在张建中看来,如今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越来越多,要想方山村在乡村旅游这个大蛋糕里多分一块,就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抱团发展是必须的,仅仅是我一个公司在这儿发展,客人来一次两次就腻了。”张建中说,为此,他通过自己多年经商的人脉优势,帮助方山村先后引进四川省万峰科技等7家企业。
  这些企业中,有种水果的,从草莓到樱桃到猕猴桃,一年四季中有三季都有新鲜的水果采摘;有种花的,夏季有荷花,秋季有菊花;有搞养殖的,从养土鸡土鸭到养鱼养小龙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方山村乡村旅游内涵,这些企业的入驻,也解决了方山村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带动村民一年增收近280万元。
  “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日子不愁了。”年近50的赵能明曾经是一名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张建中的公司后,他每天在产业园区务工能挣80元,去年收入3万多元。
  推进“三区同建”,通江县大力实施景区创优行动,秉持“产业发展到极致就是旅游”思路,绘就“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画卷。在田园景区上,以通江银耳、兴隆茶旅等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游、农事体验游、康养度假游。在旅游景区上,以高明湖为载体,推出“通江花月夜”文旅项目,大力发展夜间休闲体验游。通过园景相叠、景城(村)相依,实现土地增值,越来越多群众吃上旅游饭。
  园村相依
  村民变成现代工人

  抓住晴好天气,通江县铁佛镇观山坪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到收尾阶段。作为通江县“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铁佛镇观山坪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占地1300亩,园区建成后,将带动大量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发展粮油种植、加工、物流、休闲旅游,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近20亿元。
  自从村里打造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今年60余岁的铁佛镇观山坪村村民何泽变身现代工人,“我家4亩多土地,这里一块那里一角,不但以前用牛耕要三四天,而且辛苦得很。现在全都流转给了村集体,在里面务工80块钱一天按时结算,再养点鸡、鸭等小家禽,加上土地流转费,再分点红,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高,还不累。”何泽说。
  园村相依,在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村的道地药材(杜仲)现代农业园区里,满山遍野的田坎上,村民正在劳作,在春日暖阳下,整个现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截至目前,我们共种植杜仲400多亩,后续根据实际情况,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红云崖村党支部书记罗仕珍介绍。
  对于红云崖村的村民来说,村上发展产业不仅仅给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让他们的腰包变得越来越鼓。“我平时都去村里的杜仲产业园区做工,每天的工钱120-150元不等。”村民闫仕忠告诉记者,以前村上没有发展杜仲产业的时候,他和乡亲们都是靠传统种植养家糊口,根本剩不了什么钱。“现在好了,除了打工,我们还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400元一亩,平时趁着空余时间还能养点鸡鸭,收入比以前多得多了。”说起现在的收入,闫仕忠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们采用‘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四川金万博杜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财务部部长李萍介绍,他们除了给村民支付劳动报酬和土地流转费用以外,每年还有专门的东西部协作资金分给产业园区的村民。“我们和一些种植杜仲的农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不管当年市场价格如何,都按照签订价格收购,确保群众利益。”
  据了解,通江县道地药材(杜仲)现代农业园区为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覆盖至诚镇、洪口镇、沙溪镇、龙凤场镇、永安镇等地,集中连片种植杜仲3500亩,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500余户脱贫户增收。园区按照“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多机制、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标准开展园区创建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大力培育和提升,目前各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我们通过‘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等合作模式,带动小农户参与园区建设、享受增值收益。”李江表示,截至目前,通江县银耳(食用菌)园区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示范专合社4家,园区内53%农民加入了专业合作社,成立通江银耳产业协会1个、食用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
  推进“三区同建”,通江县在大力实施社区(新区)做优行动,推进园村相依,突出山、水、林、田、村一体化打造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保护提升,系统推进新型社区功能和产业配套,让农民群众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9个、市级31个。同时,兼顾城市新区建设,持续做好“建基础、强功能、兴产业、聚人气”四篇文章,产、学、医、住等城市配套逐步完善,城市品质日益彰显。(何欢 唐燕)

扫码关注巴中开放大学
服务电话:0827-2261033      邮编:636000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莲花街145号

版权所有 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 蜀ICP备17034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