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欢迎您!
现在位置: 首页 > 系统要闻
系统要闻
乡村振兴“充电”忙 3000“村官”上大学

乡村振兴“充电”忙 3000“村官”上大学




2018年,我市全面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根据市委要求,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教育局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教育的通知》,采取“市校合作”“财政补贴”的方式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由巴中开放大学负责组织实施教学。

从2018年春至今,全市累计已有3176人报读该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78名村(社区)干部顺利毕业,大大提升了我市基层干部队伍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做好我市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层人才队伍支撑。

“田间课堂”

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

打造农村骨干人才队伍

“没想到作为一名村干部,还可以再次走进学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巴州区光辉镇白羊坝村党总支副书记别川楠,2020年成了巴中开放大学的一名学生,今年底,他即将迎来毕业。“学校的专业课程非常实用,和日常工作结合紧密,对做好农村工作很有帮助。”别川楠说。

别川楠重返校园的机会,源于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历提升计划。

2018年,巴中开放大学结合市情、村况和本地人才结构,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战略,迅速在全市掀起两轮“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教育”工作,将全市符合条件的村“三职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全部纳入招生对象,并通过财政补助、党费支持、大学助学金等方式补贴学费。

为了方便学员就地入学,巴中开放大学制定了招生手册,从组织招生到学员报名注册成功,严格执行一整套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学员入学后,学校及各区县学习中心配备相应的教师进行管理,辅导学员学习,为学员解答疑惑,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为了激发村干部学历提升兴趣,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红利,市委、市政府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学费补助,助力学历提升。

2020年10月,全市首批302名村干部学员顺利毕业,通过各方的努力,毕业学员能力和素质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他们回到基层岗位,视野更广、格局更大、方法更巧、路子更多,为当地村社发展注入了“新生机”“新智力”。打造了一支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治理的农村骨干人才队伍。一批又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骨干大学生正在悄然增多,真正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2021年,巴中开放大学从全国开放大学22个分部69家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获评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先进单位。

学员集中学习

3个专科专业24门课程

“菜单定制”课程有特色

根据农村工作特点,巴中开放大学主要为农村干部(储备人才)量身订制了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农业经济管理、畜牧兽医三个专科专业。课程开设极具针对性,这也是我市村干部学历提升教育的显著特点。在总共开设的24门课程中,分为国家必修、省级必修、市级必修、选修等几大类。

基层治理应用与实践课

除了有信息技术应用、乡镇行政管理、农村政策法规等公共必修课外,巴中开放大学根据我市实际,还增设了实用公文写作、农村产业发展实务、乡村旅游、农村村务管理、农村依法治理等5门地方特色课程。针对农村实际,还开设了地质灾害预防、食物中毒、公共卫生、迷信活动、邻里纠纷、酒席之风等热难点问题专题,放入课程超市供学生选择。这些“菜单式”的选修课程主要通过面授教学方式,邀请在本领域内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到巴中开放大学,为学生开展面对面专题讲座。

在教学管理上,建立学习跟踪问效机制,配齐配强导学、助学、管理、实践指导4支教师队伍,开展学员面授辅导教学及日常管理和督学促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质量。同时,利用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组织学员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优化学校办学及集中、自学、实践结合的模式不断丰富学员的知识。

“对于许多农村干部而言,最需要改变的是观念,最需要增长的是见识。”巴中开放大学副校长王志国介绍,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巴中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六网通融”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狠抓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使用国开学习网,采用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答疑,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并在教学组织管理上“摸爬滚打”出自己的一套模式,包括学生面授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网上学习和形成性考核监控机制、教学点监督评估方案等。

学员到产业新村参观学习

开设“田间课堂”

拓展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重点围绕基层党建专题、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专题、党史教育专题、产业振兴专题、农村招商引资专题、法律法规知识专题、乡村振兴专题等,采取“集中面授+网络教学+实践操作”3种形式,把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地考察与集中授课、网络自学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组织老师、学员到现场开展实践教学。邀请专家和农技人员走进课堂,讲授好政策、好方法;深入典型村庄、基地、农场“解剖”学习好经验、好技术,使课程贴近农村、贴近学员实际,确保学员扎扎实实学到振兴乡村的“看家本领”,并学以致用。

“我们本着村干部‘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干得好’的原则,优化设置了党务知识培训、办公软件使用、农机农具使用、生猪养殖等特色课程,学员借助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即可学习。”王志国介绍,巴中开放大学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积极拓展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把课堂引导到田间地头,以课程实践为主题,体现了村干部“在家门口上大学”的特色优势。

作为学校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之一,平昌县驷马镇革新村现代农业观光园,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学员。学员们在园区参观“原生态林地区”“生态果林区”“农业观光旅游区”和“健身活动区”,学习园区的高新农业技术。学员们通过了解蔬菜种植、管理等农业知识,掌握了实用的农业技术。

千余名毕业生受表彰

多人登上央视栏目

4月20日19:38,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我们村的新能人--乡村“耕耘者” 乡亲“主心骨”》为题,用时7分钟讲述巴中开放大学学员张会琼(恩阳区下八庙镇楼房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通过学历提升,实现能力提升,从办农家乐的致富能手转变为带领600多户村民致富的先进事迹,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开展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以来,巴中开放大学聚焦乡村人才振兴,积极策划选题,主动对接央视,大力寻找典型,协同部门联动,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人才是关键”为突破口,推动《我们村的新能人--乡村“耕耘者” 乡亲“主心骨”》专题报道落地落实。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员认为能力素质有了大的提升,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有79名学生得到了提拔任用,有1200余名学生分别受到乡镇、区县、市级、省级表彰。

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学以致用助力产业发展

巴州区鼎山镇鸿鹄村党总支部鸿鹄支部书记袁金山,是“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2021届 “农村区域管理”本科在读生。

刚到基层工作时,经验不足的袁金山面对复杂的农村工作,常常感觉一头雾水。进入巴中开放大学后,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他学以致用,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把党建工作契入“为村”平台,开启了用数字化推进乡村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如今,袁金山不仅把村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2020年10月,他带头成立四川鸿鹄金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鸿鹄村五组流转土地面积20亩,养殖肉牛30余头。目前,该村已有三处牛养殖场地,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逐步走向标准化。随着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鸿鹄村三处养殖场地吸纳周边脱贫农户临时用工30人,农户年人均务工收入3000余元,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共赢。

充实村级人才储备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通过培训,有效解决了全市村干部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基本偏大、队伍活力不足等问题,为提高基层村务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增加了人才储备。

“群众问题无小事,张家长李家短的小问题,在群众眼里都是大问题。”今年39岁的恩阳区柳林镇栀杆垭村支部书记仲桂琦,在基层治理上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建立了老干部协会分会。将村里德高望重有奉献精神的退休老人团结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村务工作上来,并总结出“脱贫致富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政策方针宣讲员”“社情民意联络员”“文明新风引领员”“党务村务监督员”六员基层治理模式,并分别建立了明细台账,成效显著。

为了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他梳理了全村村民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定期看望、慰问高龄等特殊人群,用实际行动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用真心、暖心服务守护村民,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村村联姻”“结对发展”

凝聚基层堡垒战斗力

恩阳区柳林镇凤仪村支部书记唐玉梅自从进入村干部提升教育班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总能在班级群找到答案。“平时,我们会定期在群里介绍村里发展的整体情况,同学们会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展开热烈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唐玉梅说,每一次讨论会后,大家能收获很多好的建议。

为了做好村干部教学管理工作,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学校为所有村干部学员建立了班级群,积极发动学员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在群里进行经验交流分享。

如今,班级群这一平台不仅成为村干部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万事通”,还成为学员“报团取暖”共同发展的平台。在学校的引导下,广大村干部之间私下成为了好朋友,自发开展“村村联姻”“结对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产销互帮,推动了全市区域内农村的协调发展。

“学校不仅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大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学们之间经常相互交流,学习好技术好做法好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带领老乡发家致富的信心。”唐玉梅说。


扫码关注巴中开放大学
服务电话:0827-2261033      邮编:636000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莲花街145号

版权所有 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 蜀ICP备17034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