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欢迎您!
现在位置: 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政府信息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动实践

——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工作综述

2024-01-05 09:24:11

来源:巴中日报

 

立了一部好法规,解决一个大难题。在得知《巴中市乡村清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全票通过获批后,南江县正直镇梁岭村党支部书记方丽萍连连称赞。
    很多居住在农村地区的群众,都有着与方丽萍同样的感受。由于农村垃圾清运不及时、不规范,把地扫干净这一简单的事情也面临着现实的难题。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出台《条例》,让乡村清洁卫生从此有法可依。
    历史的车轮,因法治的驱动而滚滚向前。回首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革命老区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一致共识,澎湃的法治之力让巴中前行道路越走越宽广。
    服务中心大局,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中央有部署,巴中市有行动。为进一步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巴中市农村三区同建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及《关于深入推进三区同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市新建巴山田园综合体55个、培育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等,走出一条符合秦巴山区、革命老区实际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市委领航导向,人大履职有为。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坚强的政治保障,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人大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小切口、力求真管用,将《巴中市乡村清洁条例》纳入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计划优先推进,并被纳入2023年度目标考核。
    为什么关注农村地区清洁问题,将《条例》纳入立法范畴?
    选取该《条例》进行立法,基于巴中的现实考量。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统筹财力物力、整合资源力量,分批次、分重点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市域幅员广、居住分散、投入不均衡等导致乡村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卫生脏乱差、垃圾困村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选取该《条例》进行立法,基于群众的广泛呼声。农村垃圾清运很不及时,垃圾桶旁边经常堆积如山”“我们这儿几天才运一次垃圾,路过垃圾堆旁往往臭气熏天”……在前期开展调研中,不少群众都向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反映,称村里垃圾无固定人员清运或清运不及时是常态,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乡村生活宜居度、村民居住幸福感大打折扣。

一分部署,九分行动。20223月,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联合召开《巴中市乡村清洁条例》立法启动工作会议,成立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参加的联合起草组。起草组深入三县两区和10多个乡镇开展立法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作为来自农村的市人大代表,我一定要为乡村清洁立法提供一个好的样本。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对起草组来村调研感到非常高兴。
    经过一年多时间紧锣密鼓的调研起草修改,20231026日,在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巴中市乡村清洁条例》获全票通过。20231129日,在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全票通过并获批准。这是我省首部聚焦乡村(涉农社区)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综合治理的地方性法规,是我市小切口立法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立法法》修改后我市围绕基层治理立法的重要成果,为革命老区巴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泛听取民意,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
    立法为民,立法便民。法律是社会问题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衡量善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对关系国计民生重要问题的关注和回应。在《条例》出台的全过程中,我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努力使立法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体现民生需求。
    自乡村清洁立法工作开展以来,便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关注。
    “民主立法的真谛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进千家门、察千家情、问千家计,把高大上的立法事变成人民群众的家常事,让乡村清洁条例成为基层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在条例草案起草工作汇报会上提出明确要求。
    “起草组先后两次来到我们村,了解支部村委对乡村清洁立法的看法,也到老百姓家里面对面征求意见,大家积极踊跃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202212月,在乡村清洁条例草案初次审议会上,列席会议的恩阳区高店子社区党总支书记杨丽君说,该《条例》真正做到了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杨丽君之言,有着充分的数据支撑。立法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深入5县(区)12个乡镇、20余个村、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调研,召开干部、群众和专业人士座谈会30余场次,发放问卷调查表5185份,对乡村垃圾治理涉及的38个问题问情况、问意见、问对策。
    “我认为村民适度承担清洁费,有利于增强乡村清洁意识。”“向村民收取清洁费用,执行不好可能加重农民负担,我反对!在通江县春在镇棋子顶村调研时,两位村民的意见尖锐对立。这些意见建议,都被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广泛听取、审慎采纳。
    不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还广泛开门听取意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法规草案公告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后,先后收集意见建议33条,为《条例》顺利出台提供了坚实支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增强乡村清洁立法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市人大常委会还先后组织两批次赴金华、舟山、丽水等发达地区学习千万工程先进理念,赴丽江、邵阳、连云港等相近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借鉴了立法定位小切口、乡村垃圾治理全民参与、以法治方式推行垃圾分类、分类建设垃圾收集设施、乡村清洁纳入乡风文明建设、环境卫生笑脸墙等先进经验。
    在全面掌握面上情况和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仔细斟酌、反复研究,先后七易其稿,形成条例草案修改稿,将修改稿寄送全体市人大代表、一府一委两院、市级部门单位、县(区)人大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又征集到意见建议130余条。
    “不一定每一个村建立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点,村上垃圾桶设置还要增加”……202396日的立法听证会上,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支部书记吴山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人民群众的每一条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认真梳理、分析研判,用心用情对待来自基层群众的真诚建议。根据组成人员审议意见和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组精雕细琢,又三易其稿,提请第三次审议,获得组成人员的一致认可。
    建强立法载体,让基层联系点成为立法机关的传声筒
    走进南江县光雾山镇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台账》《群众立法意见建议登记簿》等文件有序排列,《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方案》等规范上墙。占地十余平方米的联系点,装修虽简约朴素,却成为群众常来坐一坐、看一看的好去处。
    在恩阳区柳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每天都有镇政府工作人员定时值班,为群众提意见、话建议提供了前沿阵地。在《条例》对外征求意见建议期间,先后有30余名群众来立法点提出了10多条意见建议。柳林镇党委书记苟晓波介绍。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的前沿阵地,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传声筒,有利于让立法工作接地气、听民声、聚民智,把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转化为立法决策。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将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地方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单元,扎实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实质化运行,有效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接地气、汇民智的作用,让立法事走进百姓家门口,成为寻常百姓身边事
    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大常委会早在2020年就进行了部署安排。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纳入地方立法工作的重大事项予以推进,分别赴上海虹桥街道、江苏昆山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进行学习考察,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指示精神,参观阵地建设,学习运行流程,感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在经过充分调研、精心筛选的基础上,我市先后确立市辖区街道(巴州区宕梁街道)、县城所在地(通江县壁州街道)、龙头景区所在乡镇(南江县光雾山镇)、工农业融合地区(恩阳区柳林镇)、农旅融合乡镇(平昌县驷马镇)、南江县人大常委会、通江县广纳镇7个地方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为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面对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一新课题,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系列调研与论证,最终决定按照标准、质量、规范的要求探索其建设形式和运行方式,并制定《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管理办法》,对立法联系点的设立、工作职责、能力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作出规范。
    基层立法联系点,既要建好更要用好。为此,我市各基层立法联系点立足立法民意收集这一基本职能,逐步向法规宣传实施、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拓展探索,形成了地方立法的社会参与平台、依法治市的宣传普及平台、法律法规的实施推动平台、基层治理的共商共建平台等良好格局。
    “在《巴中市乡村清洁条例》立法过程中,各基层立法联系点组织力量进千家门、察千家情、问千家计,对5185人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建议意见165条,其中再生资源回收点建设、乡村清洁集中行动、清洁户评选等53条建议被采纳,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立法工作的零距离。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敞开大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真正使一件件法规更接地气、盛满民意,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立法之路,任重道远;再踏征程,大有可为。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提高地方立法精细化、精准化水平,确保法规真正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记者郑栋梁)

 


扫码关注巴中开放大学
服务电话:0827-2261033      邮编:636000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莲花街145号

版权所有 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 蜀ICP备17034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