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欢迎您!
现在位置: 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政府信息
巴中这十年 | 城乡“蝶变”展新颜 绘就大巴山居图

——巴中人居环境这十年城市更宜居

2022-10-08 08:29 来源:巴中日报

城市和乡村,承载着百姓的生产与生活。
  述说巴山大地十年变迁,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最为直观“有感”的,莫过于人居环境。
  十年来,巴中的城镇化率从2012年初的31.3%进一步提升至2021年的46.2%;通过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我市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2174个、聚居农户87011户。
  无论是大手笔描城绘海,还是绣花般精雕细琢,目标总是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建设“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目标,持续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乡面貌,全市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城市更宜居
  高位谋划 营造城市建设新格局

  10月3日,国庆长假期间,从2012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外地工作的李东华回到巴中,带着家人逛了一次巴中经开区万达广场,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十年来的变化。
  “以前黄家沟这边还非常荒芜,现在这里有了万达、王府井商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不仅促进了城市商圈、便民生活圈健康发展,还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李东华感叹。
  李东华感受到的变化,源于大手笔规划和高效率建设。
  就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我市城市发展迎来新机遇。彼时,国家层面的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出台,我市被确立为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构建‘一城三区’空间形态,大力建设巴州主城区和东翼兴文新区(巴中经开区)、西翼恩阳区”,这一城市建设规划也随之出炉。
  绘发展蓝图,建品质新城,优人居环境。围绕目标,我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开。
  向东,巴中经开区不断增强引力。10年来,曾经只有2万多人的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的现代化新城。
  居中,中心城区持续优化功能。10年来,中心城区陆续完成水果批发市场搬迁、市中心医院南坝院区投运等疏解任务,城区功能布局不断优化。
  往西,恩阳区努力补位发展。依托城市山水文脉,恩阳区推出“十园六院”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6.3平方公里,“营城聚人”战略成效初显。
  大笔挥洒,浓墨重彩。在规划引领下,巴中城市建设迅速推进,规模迅速扩大,功能逐步完善。过去10年,我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3倍,扩大到63.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12年初的31.3%进一步提升至2021年的46.2%。
  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市城市发展规划更新,但目标不降。去年,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我市提出坚持“三生相融”理念,按照“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聚焦建设“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继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做优人居环境,既要从顶层设计,也要从细处落实。
  9月29日,巴城玉堂大桥项目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各项工序正有序进行。“大桥有望年内实现通车。”巴州区住建局重点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特立介绍,大桥建成后将连通汽配街和北环线,进一步完善主城区路网结构,改善城市交通体系,有效缓解江北大道东段通行压力,方便群众出行。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以市民备受关注的市政道路建设为例:2012以来,我市主城区先后建成绕城环线、晏阳初大道、江南二环路、回风北路、南龛大道、巴恩大道、黄家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实施了江北大道、望王路、巴州大道、将军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改造,新建回风大桥、麻柳湾大桥、晏阳初大桥、南杨大桥、西华山左洞、陇桥立交等城市桥梁隧道。
  10年来,我市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33公里/平方公里,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群众享受的福祉还不仅于此。过去10年,我市大力挖掘城市资源禀赋、人文底蕴、因城施策、塑造特色,先后实施一河两岸八桥六街、巴河绿廊、地标建筑夜景亮化工程等项目,打造亮化工程150余幢(处),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41.81%,绿化覆盖率43.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25平方米。
  提档升级 成就群众幸福新生活
  9月27日上午,在巴州区观音井小区,和煦阳光下,三五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聊,一旁的孩子们尽情奔跑嬉戏,爽朗的欢笑声回荡在小区上空,一幅岁月静好的幸福画面跃然眼前。
  “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现在的小区绿化、景观都很到位,卫生有人打扫、安全有人管护,人居环境好多了。”提起城市的变化,观音井小区居民王云感慨最多的还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正是城市的发展为我们老百姓圆了宜居梦。”
  “做优人居环境,不止在于城市规模的‘新增’,更要注重‘回头看’,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旧小区改造就是关系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的“民心工程”。
  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市委、市政府责无旁贷。过去10年,我市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实行“一区一策,一楼一策”,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解决老百姓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让老旧小区开始了“内外兼修”的美丽蜕变。
  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647个,涉及房屋5942栋,惠及居民13.3万户,助力城市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根据工作目标,到‘十四五’末,我市将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既要“好看”,更要“好住”。
  位于晏阳初大道的建兴公寓是一个老旧小区,原本并未安装电梯。“以前下楼都要做计划,尽量把几件事情放在一起,只跑一趟,免得麻烦。”小区居民王旭家住6楼,此前上下楼多有不便。
  但在2019年,王旭实现了“上下楼自由”。当年,建兴公寓享受到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政策补助,加装了电梯。“装了电梯后,随时想下楼就下楼,东西再多也不怕了。”按下楼层键,楼栋加装的电梯匀速上升,7秒左右就到了家门口,王旭直呼太方便了。
  在巴城,像王旭一样享受到电梯便利的市民越来越多。过去10年,我市坚持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与“老旧小区改造”统筹部署、协同实施,大力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并出台指导意见,推行奖补政策,解决了过去“想装装不了”“资金筹措难”等问题,目前全市已加装电梯980余部,有力缓解“上下楼难”,让居民幸福“一键直达”。
  除了城市“老居民”,也有众多的“新市民”正在享受城市更新给自身居住环境带来的改变。
  近日,走进盘兴物流园棚户区改造施工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工人们干劲十足,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盘兴物流园棚户区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拟建安置房10栋,总投资1.6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容纳400余户居民入住,将有效改善棚户区住户的居住环境。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项目将力争在2023年1月达到验收标准。
  忙碌的盘兴物流园棚户区施工工地,是我市着力圆困难群众安居梦的生动之一。2013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力度,累计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19.09万套,60多万群众“出棚进楼”;建设(筹集)公共租赁住房18231套,每年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000户左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乡村更美丽
  住进新房 住房安全保障有力

  城市生活令人羡慕,美丽乡村同样如诗如画。
  仲秋时节,在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周围绿树成荫。“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去产业园区打工。”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胡春玲很满意。但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她也有一肚子话要说,“那时晚上根本就不敢放心睡觉,土坯房的屋顶嗒嗒地漏水,时不时土坯墙垮下一块,在黑黢黢的夜里发出令人心惊肉跳的响声。”
  做优农村人居环境,安居为先。这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吹响易地搬迁扶贫的号角。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市以“巴山新居”为载体,通过易地搬迁改变农村面貌,保障农村住房安全。
  硬化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天然气进村入户,手机信号满格……2012年,在充分尊重意愿的前提下,胡春玲建起了别墅式的巴山新居,搬进了新房子,“新房采用统规统建,自家筹资10多万元,政府补贴1.8万元,搬进来后不管天晴下雨都不担惊受怕了。村里协调相关部门筹措资金,还购置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居住环境跟以前天差地别。”
  过去10年,千山万壑的巴山大地掀起了建设新居的热潮。一座座新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片片新居妆饰着巴中的千山万壑,农村人居环境正在加速改写,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10年来,我市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2174个,87011聚居农户住进了新房。
  除了建设巴山新居,我市也把推进农村安全住房保障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农村住房改善安居行动,让群众都住上安全的房子。
  “谢谢你们的关怀,你看我这房子重新架了梁,屋里还粉刷了一遍,现在就像新房子一样,我今年就在这里过新年。”今年3月,家住恩阳区下八庙镇马鞍山村的吴培华,向区住建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他维修整治过后的住房。
  这是我市在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中,排查出的危房之一。通过申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吴培华获得了8000元的补助资金,并于去年底前完成了维修改造。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保障范围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农村低保边缘家庭和未享受过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其他脱贫户,经鉴定唯一住房安全等级属于C级或D级的,可申请改造补助资金。”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农户自愿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等环节,在竣工验收后拨付资金。
  在我市,像吴培华一样维修整治住房后住进了“安全屋”的村民不在少数。10年来,全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39万户,其中2016年脱贫攻坚以来,14.37万户建档立卡户全部确认为住房安全,农村住房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尽显新貌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做优农村人居环境,除了改善“硬条件”,还要营造“软环境”。
  10年来,我市聚焦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乡村面貌明显改善。
  ——治污改厕,“改”出新生活。
  曾经认为如厕可以“将就”的南江县正直镇花桥村村民蔡彬,现在变得“讲究”起来,“实行厕所革命以来,确实改得很好了,露天粪坑得到彻底改善,现在没有蚊虫了,也没有臭味了。”
  2020年8月,蔡彬家里实施了厕所改造,焕然一新的厕所里,墙面地面贴着瓷砖,洗手台洁净如新。冲厕所的污水经三格化粪池处理后成为无害化粪水,可直接灌溉菜园。
  蔡彬家的变化得益于我市开展多年的“厕所革命”。通过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我市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农村无害化厕所255275户,累计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34681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6%。
  ——垃圾分类,“分”出新风尚。
  环村绿道卫生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收拾得井然有序……走进通江县诺江镇赵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清新怡然的田园山居图景。
  “我们村正在实行垃圾分类,比如剩饭剩菜属于湿垃圾(厨余垃圾),擦手擦脸的纸巾属于干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村民彭从才说,村里环境好了,住起来也更舒心。
  近年来,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采用收转运的处理模式,即“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通过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坚持源头管控,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垃圾处置效率也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1791个行政村中,已有420个行政村实行垃圾分类;同时,2711个村民小组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小组覆盖率达97%。
  ——污水治理,“治”出新乡村。
  “污水处理后变成干净的清水了,环境好了,过来耍的客人心情都好些。”今年夏天,高温天气下的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依旧凉风阵阵,前来避暑纳凉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西厢记忆民宿负责人岳华峰一大早就开始打理周边的环境卫生,准备接待游客。
  近年来,该村通过探索按收益土地每亩每月20元分摊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费用,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管理维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主动性、积极性。污水处理了,环境也变得更好了。2020年,该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乡村振兴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大难题。”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毅介绍,近年来,巴中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维管理机制,创新走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445”之路,全面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8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64.8%。2021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被评为巴中市“十大为民解难事项”。
  城市能级提升、乡村华丽蜕变。如今的巴中,城市文明与乡村风情相辅相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动人图景正变成现实。未来的巴中,将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建设有颜值、有品位、有温度、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 张永龙)


扫码关注巴中开放大学
服务电话:0827-2261033      邮编:636000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莲花街145号

版权所有 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 蜀ICP备17034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