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劈波斩浪,几多春华秋实。
回眸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紧紧围绕中心大局选干部配班子、抓基层打基础、育人才聚贤能,在推动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奋进之路上深深刻下“组工烙印”。
凝心铸魂
筑牢政治信仰“压舱石”
理论滋养初心,思想引领方向。
十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加强政治建设,在从严从实、对标对表中校准航向精度。
政治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始终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深入开展践行“两个维护”教育,从严规范“第一议题”、主题党日、党性体检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扎实推进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突出抓好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以案促改”,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
——夯实理论根基,在深学深信、入脑入心中提升思想高度。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铸魂计划为主线,分级分类开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八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覆盖学习培训,扎实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党内集中学习教育,隆重开展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党员干部在常学常新中“修心”、在真学真信中“笃行”。
——服务中心大局,在大战大考、大风大浪中检验担当力度。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重大斗争一线从来都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也是检验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念兹在兹、尽锐出战,7年间选派2661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发动6.29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助力699个贫困村全部销号、49.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132名干部挺进凉山,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国省表彰……
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坚持身先士卒、以上率下,组织动员850多名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下沉一线,7100多个基层党组织、6.8万多名党员奔赴抗疫前线、628名党员医护人员逆行驰援,组织党员捐款捐物1500余万元,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在防汛救灾第一线,坚持闻令而动、听令而行,组建临时党支部147个,成立“党员突击队”1850支、划定“党员责任区”6570个、落实“党员联系户”25.1万人,共同筑牢保卫家园、守护生命的红色堤坝……
一串串数字、一份份荣誉,记录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铿锵有力、蹄疾步稳的身影,映照出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足迹,标记了全市组织系统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的使命担当。
选贤育能
锻造硬核担当“主力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十年来,全市组织系统立足“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大局,认真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着力推进“五大体系”建设,锻造出一支堪当时代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
——“事业为上”,用人导向更鲜明。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坚持“用好五种人,七种人尤其不能用”,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鲜明“干净清爽、务实落实”导向,坚决选用“人品正、能力强、敢担当”的优秀干部,推动干部作风向上向好、政治生态清正清明。十年来,全市提拔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等“六个一线”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占提拔总数的71.3%,“年轻干部往基层中去、优秀干部从基层中来”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1全市选人用人工作总体评价“好”的比率达100%创历史新高……
——“墩苗淬火”,薪火事业更蓬勃。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的事业薪火传承、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充分遵循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分类别成系统健全“选育管用”链条,制定完善年轻干部中长期培养规划,出台11条政策措施,分层分类梯次建立储备库,大力实施“双向互派”“三线墩苗”、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统筹选派62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改革开放前线、项目工作一线、排难攻坚火线长见识、经风雨、补短板。十年来,累计培养年轻干部7000余人,县(区)党政班子中45岁以下干部由42.7%上升至51.3%,乡镇(街道)班子中35岁以下干部由14.4%上升至44.9%,一批优秀年轻干部逐步在“激流险滩”中“拔尖冒头”……
——“引育并重”,专业队伍更壮大。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聚焦干部专业化结构需求,坚持系统规划、内育外引,实施选调生、公务员招引“倍增计划”,创新开展聘任制公务员招聘、市属国企经理层人员市场化选聘,专业化干部选拔视野越来越广、渠道越来越宽。实施专业化干部培养工程,梯次储备规划建设、农业科技、金融工业等10个类别专业化干部2700余名。十年来,累计招录公务员3287名,招录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80名、基层选调生672名,其中硕博人才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达23.1%,“专业化干部”整体实现“量质齐升”。
——“充电提能”,干事底气更充盈。
巴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干部,干部成长离不开高质量培训。以县级党校分类改革为契机,打造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巴中村政学院、巴中干部讲习堂“三大阵地”,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三大提升工程”,构建形成干部教育集群式阵地、差异化培训、全要素保障“三大体系”。牵头组建“川陕苏区红色干教联盟”,致力打造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的一流干教品牌。十年来,全市举办各类培训406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55.74万余人次,磨炼了担当实干的“宽肩膀”、攻坚克难的“真本领”……
——“严管厚爱”,奋进劲头更饱满。
用严管涵养敬畏之心,用厚爱激发有为之志。分类建立“一把手”、关键岗位、年轻干部“三大重点群体”常态化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和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两项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查核一致率跃升至100%。探索建立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大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晋升积分管理、平时考核、转任调任等制度,倾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出台退岗干部规范化管理制度,激励200余名“二线”干部再上“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持续迸发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
十年来,全市干部队伍年龄、专业、经历等结构持续优化,干部队伍能力、状态、作风等水平持续提升,这支敢于开拓、善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不断推动巴中各项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夯基垒台
强健钢浇铁铸“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
十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大抓基层导向,突出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全面覆盖、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一线战斗堡垒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在农村,标准化设置村级党委22个、党总支399个、党支部895个。从“学历提升计划”到“能力提升工程”,从“后备力量储备”到“头雁领航齐飞”,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由十年前的12.3%提高至37.5%、平均年龄由53.7岁下降至46.4岁……
在城市,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建立城市社区综合党委73个,推进5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新建小区党组织121个……
在“两新”领域,深入实施“两个覆盖”集中攻坚,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由十年前的15.5%、17.3%到如今实现“动态清零”……同时,深入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企事业单位党建“两张皮”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国有企业、公办学校、公立医院等领域党建工作全面提质进位。
十年来,全市基层党组织从5976个增长到7319个、党员从12.21万余名增长到14.06万余名,涌现出周永开、张崇鱼、王良成、蒲丽蓉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典型……
——坚持抓重点、破难点、疏堵点,基层党建实现创新革新、起势成势。
2012年,面对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不足的短板,探路打造农村“1+N”党建综合体,将便民服务网络向村级延伸……
2016年,面对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困境,实施集体经济“破零计划”“倍增行动”,探索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5+1”模式,实现从过去的“空壳村”过半、到现在的超10万元以上村达174个的历史飞跃……
2019年,面对村级组织设置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局面,勇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跨区县联建综合党委,推动一体发展、抱团发展……
2022年,面对党组织书记重视不够的问题,创新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空前提振……
十年来,我们紧盯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问题,啃下了一大批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硬骨头”。
——坚持抓改革、优治理、促振兴,鲜红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熠熠闪耀。
扎实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全市200个乡镇(街道)调减至139个,2177个建制村调减至1316个,14791个村民小组调减至8068个,239个城乡社区得到优化。通过“两项改革”,改出了发展提速的新局面、改出了治理提效的新活力、改出了民生提质的新面貌……
扎实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与城乡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创新开展“三联三融”“十大行动”“十项微改革”,推行“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攻坚破解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旧小区治理难题,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扎实推进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千村头雁培育、集体经济壮大、能人返乡回引、组织建设提升“四大工程”,扎实抓好268个中省扶持村和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以点带面牵动乡村振兴全局,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大巴山居图”正徐徐铺展……
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广泛汇聚巴山儿女“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力量……
聚才汇智
点燃腾飞崛起“新引擎”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从“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用”,从“重引进”转向“引留并重”,从“面向党政机关”转向“面向重点专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从“招引个体”转向“招引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十年来,全市人才工作思路在转向、重心在转移、势能在转化,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调优政策,提高区域竞争吸引力。
人才政策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求贤之心和爱才之意。十年来,市委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从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从“巴山优才计划”到“百千万引才工程”,从引进“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到建设区域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先后出台13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大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力度,大幅提高待遇吸引力和环境吸附力,推动引才政策在川东北地区最具竞争力。
——创优模式,开辟人才引进快车道。
创新引才模式,以校地合作借才、特设岗位聘才、人才飞地揽才,柔性引进72名“高精尖缺”人才常态来巴工作(其中博士31名),成功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落地巴中;连续4年实施“智汇巴中·才领未来”高校专项自主引才活动,创新建立“产业人才编制池”,逐年刷新巴中人才引进记录。十年来,全市累计引才总量达2570人,年均增长达21.4%,实现了从人才“净流出”到“净流入”的历史性转变……
——培优素质,锻造人才兴市硬支撑。
从2012年启动首批高层次人才评选认定,到2016年“人才+项目”教育培训、“六位一体”递进培养、“三个一线”实践历练,再到2022年集成出台“巴山优才培育计划”,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资金资助分别提高到20万元、6万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70%、66%,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十年来,累计培育“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天府峨眉”等高层次人才214名,培育巴山名医、巴山工匠等本土人才1500余名,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汇聚巴山……
——塑优环境,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
从“感情留人”到“事业留人”,20名优秀引进人才成长为县处级干部,92名专业人才调任到重点乡镇、产业园区担任党政领导。今日之巴中,已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热土……
从引才“快人一步”到重才“高人一筹”,出台《市委掌握联系专家人才服务管理办法》,市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专家人才座谈会,市领导带头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尊才重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不断形成……
从“靠前服务”到“精细服务”,量身定制“青年人才卡”“巴山优才卡”,为人才提供涵盖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11方面“一站式”服务,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1500余套,十年累计兑现政策补贴2600余万元,巴中“拴心留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十年来,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0.25万人,各类人才争当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奋斗者、奉献者,以“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大美情怀,共同书写“城以才兴、才与城长”的华丽篇章。
文化浸润
打造能征善战“排头兵”
十年来,全市组织系统鲜明“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基本遵循,聚力打造红色组工、开放组工、创新组工、廉洁组工,“最讲政治、最有正气、最守规矩”成为组织部门和组工队伍的鲜明标识。
——红色铸魂,“政治为首、忠诚为魂”的品格越来越鲜明。
红色是组工系统的突出品质。扎实开展“为党旗添彩”“党史微讲坛”“创文志愿服务”等活动,常态淬炼组工干部政治本色。这十年,是滋养初心、锤炼初心的十年,全市组工系统以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以红色文化涤荡思想灵魂,以红色精神筑牢政治忠诚,镌刻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色印记。
——开放引领,“打开山门、敞开心门”的格局越来越开阔。
开放是组工系统的重要素质。分批选派组工干部赴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学习考察,到省级部门、对口帮扶城市、省外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有计划地推动组工干部开阔眼界、更新知识、转变理念。这十年,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十年,全市组工系统坚持跳出一域看全局、跳出巴中看巴中、跳出组工看组工,笃定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开放决心。
——创新赋能,“争先恐后、争创一流”的精神越来越激昂。
创新是组工系统的独特气质。出台组织工作评先选优办法,构建“现场赛马、定期盘点、节点交账”工作闭环,形成“在常规工作中比效率、在重点工作中比质量、在破难工作中比创新”的浓厚氛围。这十年,是攻坚破局、创新破难的十年,全市组工系统敢于革除思维定势、破除路径依赖、打破既定格局,书写了“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创新篇章。
——廉洁筑底,“公道处事、干净干事”的正气越来越充盈。
廉洁是组工系统的鲜明特质。大兴精文简会、务实调研、立说立行、清正廉洁之风,常态开展纪律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警示教育,以组工作风引领干部作风、社风民风。这十年,是自我革新、自我革命的十年,全市组工系统始终涵养正心、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永葆了“两袖清风意志昂”廉洁本色。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组织系统、组工干部必将继续高举旗帜、拥护核心,必将继续砥砺奋进、接续奋斗,必将继续勇挑重担、不负重托,为“三市两地一枢纽”锦绣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