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巴中实践”
2024-06-27 09:38:33
来源:巴中日报
6月25日一大早,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村民冯仕宽再次走进聚居点旁的玉米地查看玉米长势。看着一个个饱满结实的玉米棒子,冯仕宽不由感叹:“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过去一遇上天旱,全靠人力挑水来灌田。如今经过集中三格式化粪池科学处理后的尾水,打开阀门就能接入田地。“污水变清水,环境好了,良田灌了,季季都是大丰收。”冯仕宽乐呵呵地说。
这是我市创新探索因地制宜利用为先、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底子薄、任务重、基础设施欠账大现状,我市整合资源力量、统筹财力物力,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载体,以资源化利用、可持续治理为导向,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偏远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子。
目前,全市近70%的行政村和涉农社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12条纳入国家和省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美丽巴中生态底色越来越亮,和美乡村颜值持续向好。
看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环境改善和村民受益“三赢”
自巴万高速清江收费站出口进入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村道路宽阔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序,房前屋后的菜园青翠欲滴。曾经“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惯常现象,在这里看不到丝毫痕迹。
在巾字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军指引下,记者来到该村皂角树梁聚居点旁的一处集中三格式化粪池。“村民的生活污水进入单户或联户三格式化粪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后,用于灌溉农户房前屋后‘小三园’,未利用完的多余污水进入集中三格式化粪池处理,水质达标后,再用于周边的农田灌溉,村里的生活污水就这样‘消失’了。”李国军介绍。
针对乡村居民空间分布零散、污染点多面广的实际,我市结合各地特点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充分考虑巴中可消纳土地、地形地势、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建设运维成本等因素,整合资源力量,创新探索建立起“344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机制。
由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培训“三个统一”,采取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措施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集中建设与分散治理、厕所革命与污水共治“四个结合”方式,围绕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重点流域、城镇周边、交通干线“四个重点”,建立投入、管护、运维、培训、考核“五项机制”,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应治尽治、应用尽用。
目前,全市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占已完成治理村总数的80%以上。据初步测算,每年可减少化肥施用1700吨,减少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1500吨左右。依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还田,全市先后培育“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56个,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乡村环境改善和村民受益“三赢”。
近3年,巴中市建成区群众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满意度稳定保持在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经群众投票,获评巴中市委、市政府“十大为民解难事项”。
看运维 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难题
“污水处理后变成清流,环境好了,过来玩耍的客人越来越多。”6月24日,位于巴中经开区兴文街道红花村圣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内,数十亩脆红李即将成熟,园区管理员陈代贵忙碌不已,一边查看果子成熟情况,一边联系客户确定采摘时间。
“之前处理设施有,但没有专门的运维经费,大多时候不能正常运行,村民的生活污水也就成了最让我们头疼的问题。”红花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泉介绍。该村通过实行单户、联户三格式化粪池由受益农户自行清掏管护,集中三格式化粪池、检查井等由村集体通过公益性岗位落实专人负责,每年花费约1000元。再由巴中经开区管委会对每个集中三格式化粪池财政补贴300元/年,受益农户每人每月缴纳1元污水处理费,不足部分由村集体兜底方式,村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难题迎刃而解。
“面对山地丘陵地区和财力薄弱等市情,我们切实体会到,充足的财力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保障,必须把有限的财力花在刀刃上,整合资源、发动群众,推动形成全民共同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格局。”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晓峰告诉记者。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整合涉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资金,强化专项资金争取、银企合作、社会资本引入、群众自筹等多元投入,我市创新建立“财政预算安排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集体经济补助一点、受益群众自筹一点”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保障机制。
“在探索受益群众自筹这点上,不同县(区)又各具特色。”王晓峰介绍,“恩阳区按月收取每户污水垃圾治理费5元;巴州区全域推行受益村民众筹,每人每月收取1元;南江县按农户灌溉受益面积亩摊设施运维费用;通江县、平昌县实行受益农户轮流管护机制等。同时,我们在政策上对农村生活污水回用设施用电等予以支持,如南江县农村生活污水回用设施电价,由居民生活用电标准调整为农业生产排灌用电标准。”
资金有了着落,我市也积极探索基层环境治理新模式,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采取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整合农村地质灾害监测员、综治网格员、环境监管员、护林员等职责,“多员合一、一员多用”,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制度,加强教育引导和约束管理,有效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难题。
看保障 创新法治保障 擘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蓝图
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我市还注重制度保障。
聚焦“设施建好后,怎么运营管护”“如何考核激发工作主动性”等问题,我市颁布实施《巴中市城乡污水处理条例》,在全省率先印发《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规范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管运维。
同时,在全省率先制定《巴中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关键少数”的生态环境保护共性、个性责任。创新印发实施《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述职检视评议办法》《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不力约谈实施办法》,明确了项目推动不力等25项刚性问责情形。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内容,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市委、市政府还组建了6个生态环境重点工作市级督查组,常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等重点生态环境工作暗访督导,实行定期通报、约谈检视,持续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
水美山乡景色新。“通过系列有效措施,有力确保了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稳定正常运行,让巴中乡村‘颜值气质’和百姓‘幸福指数’实现双提升。”王晓峰表示。下一步,我市将锚定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巴中目标,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巴中智慧和力量。(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