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可以干什么?
“足够我走到河边,几步路就到了。”从去年5月开始,家住巴州区蓝湾国际小区的张玮雯只要天气好,都会在晚饭后去河边的公园转一转。
吸引张玮雯的公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绿滩剧场,这是在我市开展巴河生态修复时,整合利用巴河边原本荒芜的河滩地而新打造的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既要填补民生洼地,又要建设发展高地,这是每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去年以来,我市坚定加快建设品质生活宜居地发展目标,通过整合资源、集成能力,不断推动发展要求均衡配置、提档升级,逐步托举起群众的幸福梦想。
均衡发展求公平
教育和卫生是市民最关心、最具生活质感的民心工程,也是城市发展的引领性工程。
在有限条件下,如何保障市民高质量就医、学习?整合优质资源,补位发展短板,是我市的应对之策。
“这不是李医生吗?我认识他,以前在他那里开过几次药。”去年7月25日,在白庙乡卫生院健康义诊现场,白庙乡学官坪村村民陈全南喜出望外,“没想到在乡下还能看到城市的医生。”
陈全南口中的李医生是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朝鲜。当天,李朝鲜等7名专家到白庙乡卫生院开展健康义诊、健康知识讲座活动。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是我市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整合资源集成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落地场景之一。
去年,我市创新组建巴中市中心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巴中市中医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实施医联体建设,在医疗管理一体化上,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同时,实施“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特带专”工程,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5个,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了“市优、县强、乡活、村稳”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到2024年底,医疗集团内牵头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不低于20%的门诊号源和不低于10%的床位;到今年底,这一数字将为35%和25%。全市三甲医院全部实现“一次挂号管3天”,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落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集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于一体的连续性、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
为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均衡发展,我市还有更广阔的视野。
去年6月15日,在巴中中学龙湖校区,成都市第七中学、巴中中学签订了一份合作交流协议。
双方约定,围绕管理交流与合作、教研交流与合作、学生互动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将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互动交流方式,不断提高双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两校教师的业务水平。
“去年,我市坚持开放合作为路径、整合资源集成能力为抓手,通过‘借智增能’行动,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域首批56所大中小学与成都理工、成都七中、重庆南开中学等知名院校结对合作,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集成能力全面提升。
这样的整合,不止瞄向有形的载体,还有无形的网络。
去年4月11日,巴中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启动仪式在大巴山干部学院召开,巴中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就如何建好巴中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签订合作备忘录。
“智慧教育云平台”是一个集资源提供、学生学习、教师教育教学,以及师生成长评价、教育管理等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建成以后,在数字化校园里,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终端,在食堂有智慧食堂终端,在音乐、体育等不同的课堂上有相应的终端,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提供教育、管理、评价等方面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优质医疗、教育的不断整合、均衡配置,城市民生保障也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联动参与聚民意
城市有温度,发展才有热度。建设品质生活宜居地,核心是引导城市发展回归人本逻辑。
“今天我烹饪的牛肉炖土豆,非常受欢迎,菜汤都不剩了。”去年12月27日,午餐后,恩阳区文治实验学校食堂内食堂工人辛林春有些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
辛林春有一个特殊身份——“家长帮厨”,学生家长即为本校食堂从业人员。
作为该校“家长帮厨”,同时也是六年级学生家长,她已在食堂工作三年多时间。“我不仅是给学校孩子们做饭,更是给自己的孩子做饭,每餐都是特别用心、用情地对待。”辛林春介绍说,除了自己外,食堂12名同事都是本校学生家长。
“校园餐”涉及千家万户,社会高度关注,也是一座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在责任主体多元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吃上放心餐、良心餐、营养餐,满足群众对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期待?
我市将探索集成家校力量同烹“妈妈餐”作为办好这一“食”事的关键环节加以推进。
去年,我市57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公开招募1153名“家长志愿者”加入学校食堂膳食委员会,根据统计,到2024年秋季学期,全市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中,三分之一以上将为在校学生妈妈。我市还明确,到2027年全市校园食堂从业人员三分之一以上为在校学生妈妈。
“家长加入食堂膳食委员会或成为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与学校共同对食材入库、储存、出库进行日常监督,保障了家长知情权、监督权,助推了学校食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全市中小学在校就餐师生较去年同期增加5万人,同比增长16.6%,师生和家长满意度达91%,同比增加17.8%。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将群众的力量整合集成到发展大局中,这样的探索不止出现在校园中。
去年12月13日,是巴中市第二期“社情民意联系日”。当日一大早,南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文荣就来到大河镇便民服务中心接待区接待来访,现场协调解决问题。
“大河镇街道车辆管控困难,尤其年底了,人多车多,摊点占道乱摆,镇上虽组织社区志愿者劝导,但由于没有执法权难以管理,请求警力和市场管理执法机构介入。”南江县社区志愿劝导者杜明瑞反映的街道车辆管控难题,成为当天的第一个诉求问题。
听到诉求后,李文荣现场叫来派出所民警交办工作,并表示将协调县市场监管局加大年节期间乡镇街道的管理力度。
去年11月,我市积极创新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将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确定为全市“社情民意联系日”,通过市县(区)“四大班子”成员、“法检两长”全体参与,市县(区)部门负责人联动参与,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同步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主动参与,深入一线倾听社情民意、解决矛盾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基层治理,做到既整合资源服务群众,又集成能力为基层减负赋能。
截至目前,通过采取联席会议研判、试点先行、完善政策等方式,已先后解决路灯安装、公交线路优化等民生实事117个。
通过访民情、聚民意、解民忧,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不断升级,人本味越来越浓。
挖掘利用提品质
城市更新,是实现高品质生活最直观有效的手段。
对于一半旧城,一半新城的巴中而言,当前正以城市更新破题,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探索新旧转换破题之道。
1月6日,在巴河生态修复项目回风疏影景观节点建设现场,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分工作业,进行服务中心主体建设,确保如期完成节点工程。“我主要负责场地砌砖、抹灰、场坪,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上班,加班加点地工作,就是想给巴城人民一个美好的去处。”工人魏巍说。
这里不仅新建了游客中心、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还规划了极限轮滑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休闲娱乐场地。这些设施与一河之隔的巴人飞天公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集文、体、艺、娱于一体的综合城市运动主题公园。
“以前,这里就是一个荒坡。现在,环境好了,市民活动的地方也有了,再也不用开车去别处逛公园了。”谈起环境的变化,家住北辰天骄小区的居民刘宏文深有感触。
其实,无论是绿滩剧场,还是回风疏影、巴人飞天公园,都是我市在城市更新中,全面梳理城区空间,充分挖掘整合城区“巴掌大”的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等,通过见缝插针式地布局建设的“口袋公园”。“在更新过程中,我们还统筹住建、自规、街道、社区等力量,逐一摸清城区零星空闲地块位置、大小、土地权属、用地性质、地块周边等情况。同时,按照城市更新行动要求,结合地块形态、区位优势和使用价值,因地制宜确定用途,加强综合服务、文化、体育、环卫、停车、公园、潮汐市场等配套功能建设,增强了群众幸福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已建成各类城市广场公园24个,广场18个,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通过整合再利用的方法,不仅让人居环境更宜居,还创造出了新的消费场景,提升了城市品质。
位于巴州区的巴中丝绸厂,这座曾是巴中工业发展标杆的企业,已经闲置多年。在综合考虑上级政策、群众需求和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我市决定对老丝绸厂厂区进行升级改造,遵循“保留历史记忆、建新与利旧相统一”的原则,引入新业态、新产品和智慧化手段,引领城市有机更新。
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应运而生。如今,该产业园已初步建成,并与上海罗曼公司合作成立了合资运营公司——巴中市巴山夜语文旅科技有限公司。未来,这里将形成一个年营业额达10亿级的商贸圈,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让闲置土地‘活’起来,让‘资产’变‘资源’,让‘包袱’变‘财富’,推动更多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更好满足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目标需求。”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群众的心声是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工作的标尺,通过千方百计整合一切资源、集成各方能力,巴中品质生活宜居地气象万千。
记者手记
岁月流转又一年。过去一年,是我市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关键之年。
这一年,我们理清了建设思路,通过不断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持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居住环境持续优化,推动城市品质由内而外蝶变跃升。
这一年,我们明确了发展目标,通过不断整合资源集成能力,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一大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这一年,我们激发了内生动力,通过不断整合资源集成能力,全市上下各级干部职工融于群众、走进基层,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主动担当、勇于攻坚,不断积蓄和强化了社会活力。
方法得当,则百举百全。回望过去一年,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我们攥指成拳攻坚突破,成效显著;展望未来发展,还会更大范围集成要素、集聚动能,加速构建品质生活宜居地。(巴中融媒记者 张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