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欢迎您!
现在位置: 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政府信息
“社情民意联系日” 构建“家门口”治理体系

——巴中市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系列解读之七

去年11月,我市将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确定为“社情民意联系日”。启动后,市县四大班子及法检两院负责人等党政领导“雷打不动”直奔一线、直达末梢、直面问题,在群众“家门口”高效回应社情民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广泛汇聚治理合力,推动治理效能更强劲、更持久。

定一个日子听民声

巴州区平梁镇临近巴城主城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一些问题跟着暴露出来,成为巴州区信访问题相对较多的乡镇。去年11月8日,我市迎来第一个“社情民意联系日”。当天一早,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社工部部长王祥兵来到该镇,首先与工作人员一起座谈,详细了解该镇情况,一起研究面临棘手问题时的对策,提供解决方案。随后坐守在接访室,与前来反映情况的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群众的各种诉求,全部登记备案,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解决方案和处理期限。

“领导干部亲自到镇上来了解问题,说明对老百姓的事很重视,我们都很期待。”现场反映情况的村民岳忠说。

去年底,我市积极践行“四下基层”,探索建立“社情民意联系日”制度,市、县干部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分别下沉到联系镇(街道)收集倾听群众呼声,一年内要访遍辖区所有村(社区)。

“‘四套’班子成员和法检两院负责人带头去民声最集中、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就是要敞开大门收集民意、倾听民声,坦诚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市委社会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刘尧表示。

在平昌县板庙镇开展的第一期活动中,市、县政协相关干部收集到村民反映1500余亩连片的李子园病害风险高的情况后,立即协调省、市农科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不久后,由该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完善产业分片指导方案,全面铺开蹲点指导工作。

据介绍,带回来的诉求和建议坚持“首办负责制”,由市、县两级社会工作部转办交办,下沉干部全面负责联系镇(街道)群众反映的事项,原则上1个月内处办完成。

“收集了就办,一件接着一件办。哪怕有的事一时难办成,也和群众讲清楚、说明白,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刘尧说。

活动开展以来,市县干部全覆盖下沉到乡镇,全市乡镇干部同步下沉到村(社)走访接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诉求建言献策……全面打开“家门口”的社情民意“新窗口”。

织一张网格解民需

春节前,南江县云顶镇云顶茶村的茶农正在栽种茶树。正如茶农张清中所期盼,南江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中心高级农艺师姚君来到该村传授技术,吸引多名茶农现场观摩学习。

“我们是通过‘社情民意联系日’了解到老百姓有这方面需求才组织的。”云顶镇党委书记李倩介绍,第一个“社情民意联系日”接到群众反映,希望能组织一场技能培训,提升茶农的种植技术。

根据群众诉求,云顶镇政府制定技能培训计划,邀请县高级农艺师现场传授经验和技艺。

随着“社情民意联系日”的开展,全市镇村干部、网格员全覆盖开展民情“打捞”:一问基本情况、二问困难诉求、三问工作建议、四问发展计策,高效了解社情民意、办妥民生实事。

在平昌,目前正着力构建“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组织链条,以“网格化党建”推动“事在网中办”,健全党员干部下沉常态长效机制,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开一场小会集民智

平昌县三十二梁镇柳林村在村委会设立了一个“柳林活动室”,村民可以在这里聊天下棋,但更重要的是收集民意,了解群众诉求。

“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就是针对我们新招引的大头菜种植项目,看看怎么种、种多少?”春节前,该村党支部书记孙毅把村民召集起来商议,大家围绕土地、种子、肥料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利用冬闲田、撂荒地等种植50亩大头菜。

平昌县白衣镇长岭村则搭建多方协同“微平台”,形成村民说事会、代表联络议、有事来协商等协同治理模式;推行乡风文明“微积分”,坚持内容群众定、方式群众议、结果群众评、奖励群众享,激发群众内生力;健全“五社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作用,在为老、为小、助残、帮困等领域各展所长。

“在基层治理中,我们常存在一些困惑:为什么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却没有得到群众认可?”市委社工部相关负责人说,基层治理距离群众最近,把破题思路放在调动各方力量和集聚群众智慧上来,这也是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的重要目标。

基层治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当人人都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发展,便是基层善治最生动的注脚。(巴中融媒记者 向东升)


扫码关注巴中开放大学
服务电话:0827-2261033      邮编:636000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莲花街145号

版权所有 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 蜀ICP备17034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