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欢迎您!
现在位置: 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政府信息
永远做智勇坚定的追随者

——川陕苏区精神述评之二

2022-12-20 09:14 来源:巴中日报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做智勇坚定的追随者,牢记前赴后继的峥嵘岁月,赓续巴山忠魂的铁血丹心”。作为川陕苏区精神主要内涵之首,“智勇坚定”是红四方面军不朽的军魂,她承载着红军经受任何考验、穿越万水千山的精神密码,激荡着世代巴山儿女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
  “川北地势偏僻,没有经受大革命运动的洗礼。许多农民住在交通闭塞的山旮旯里,连三民主义、国民革命也闻所未闻,更不要说什么共产主义和苏维埃运动了。”徐向前回忆。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
  毛泽东指出:“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
  “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鲜明的要求背后,是巩固苏维埃、建设苏维埃、发展苏维埃、扩大苏维埃的迫切需要,也是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和川陕苏区群众学习无产阶级的一切聪明,增长政治认识、军事知识、战斗经验的现实需要。
  川陕苏区纪念馆里,一篇名为《加紧识字运动》的时政论文为我们展现了红四方面军和当地群众积极学习的新面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川陕苏区先后创办了川陕省委党校、扩大了彭杨学校、恢复了苏维埃学校、设立了列宁学校、成立了妇女学校……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编印了《红军须知》《红色战士必读》《红三十军政治部红色战士丛书》等基础教材,通过工余学校、俱乐部、识字班、阅报室等有力地向广大指战员和苏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党的革命斗争理论。
  “庄稼汉,脚跑翻,莫饭吃。发财人,多逍遥,肩不挑,背不磨,吃鸡汤,穿绸缎。要翻身,当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斗劣绅,分浮财。”很多当年参加过识字班扫盲的老人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能哼唱几句。
  屹立在通江县沙溪镇景家塬大崖上的“赤化全川”,雄踞群山之巅,十分醒目,数十里之外清晰可见,堪称世界之最。
  除此之外,还有“发展苏区经济,改善生活”“加紧春耕,不让赤区一寸土地放荒”“反对封建迷信”……成千上万条石刻标语。
  这些标语根植于广大指战员和苏区群众心中,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川陕苏区的伟大创举。
  巴中籍将军吴瑞林、傅崇碧、邓仕俊等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干部,就是在这个摇篮里从识字起步,逐步成长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材。
  战争是体力的较量,更是心智的比拼。
  红9军以三个连的兵力,奇袭柏垭子、智取梓潼寨,巩固了天马山一带的苏维埃政权。
  红30军在敌人眼皮底下造船,声东击西巧渡嘉陵江,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
  石匠罗吉祥智斗还乡团,利用草灰调米汤“瞒天过海”,保全了“赤化全川”等时刻标语。
  在川陕苏区存在的两年零四个月当中,红四方面军用智慧和谋略,大捷空山坝、反击元山场、激战八庙垭、阻击大明垭、巧取平头寨……
  红四方面军从入川时的4个师1.4万人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拥有10万余人的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建立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权。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
  勤学增智、提升本领,早已融入巴中人民的血液,落实到一言一行、贯穿于一生一世。
  从巴中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恩阳土改经验和驷马经验,到新时代巴中儿女在改革开放前线、项目工作一线、排难攻坚火线开展学习研讨,形成的“两主三基、四向发力”发展思路、市“1+3”县区“1+1”产业布局和“六个十大”评选、双月交账机制等战略举措,都强有力地推进了老区巴中振兴发展。
  “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市委办综合室主任刘松柏说,巴中党员干部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碧血丹心铸丰碑,舍生忘死纾国难。”巴中,浸透无数英雄儿女的热血。
  毛泽东指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当年120万巴山儿女有12万人参加红军,进行了200余次战斗,4.8万人英勇牺牲,歼敌约15万人,牵制了国民党川军的绝大部分力量和中央军的部分力量。
  这些用鲜血堆成的数据,充分说明了在艰难的革命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挥的军民,以无比的勇毅、无畏的牺牲、无私的奉献,在川陕苏区竖起了一座座英雄的丰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山头一声打,杀声如霹雳。人人猛如虎,敌军四分离。日出到日落,鹰龙高兴极。军民配合战,红军谁能敌。”妇女独立团将士的英勇让李先念为之吟诗赞颂。
  开国少将傅崇碧带领10多名少先队员活捉反革命分子,缴获2支盒子枪。
  许世友靠近前沿带敢死营出击,张琴秋率领女战士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向子成病死不如战死,邓仕俊追敌20余里顽强战斗,23名勇士纵身跳下熊头岩万丈悬崖……
  一个个英勇战斗,标注着川陕苏区的峥嵘岁月,也诠释了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敌人除在军事上“会剿”红四方面军,还对川陕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包谷饭、土豆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光光”的豪迈歌谣,便是他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精神的最充分体现。
  不怕牺牲、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还展现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巴中人民在自身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外调粮食近10亿斤”的巴中儿女身上,激扬于追逐“小康梦、高速梦、动车梦、机场梦、5A景区梦”的道路上。
  从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到和平时期的攻坚克难,正是这种无比勇毅、无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风骨品质,激励着英勇的巴中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巴中建地设市晚、发展基础差、经济底子薄,作为后发地区,一直在追赶。
  面对振兴发展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巴中党员干部在风险挑战面前挺身而出,在利益抉择面前大公无私,在生死考验面前毫无畏惧,为的就是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一份土地分配花名册映入眼帘,暗黄色图纸,边角部分已经开始残破,但花名册上的血迹还格外显眼。
  1935年,周玉莲面对敌人的逼问,始终横眉冷对、咬紧牙关、只字不吐。遭遇一轮又一轮的毒打摧残,直至她昏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周玉莲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艰难地摸索后,土地册还在。周玉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它紧紧贴在胸口,鲜血染红了土地册。
  支配她这一行动的思想灵魂正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对革命必胜信念的坚定。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军史馆时指出:“我对长征途中红31军93师274团‘半截皮带’的故事,感触很深。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2021年6月,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征集到一张由老红军张兆泉子女捐赠的党证,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收集到的川陕苏区时期颁发的唯一一张党证。
  在川陕苏区全力粉碎刘湘的“六路围攻”期间,中共川陕省委特制了2000张党证,嘉奖作战勇敢、表现优秀的共产党员,以坚定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在战斗中,张兆泉的肩膀和大腿两处负伤,被救回后,战友要将他的血衣拿去清洗,他全然不顾伤痛,急得大喊:“衣服里有我的党证,不要弄坏了!”
  这张巴掌大小、布质材料制作的党证,穿越近90年时光,历经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保存至今,凝结着张兆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组织的忠诚,充分说明了张兆泉对其倍加珍爱,已完全融入到他的生命中。
  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在较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始终坚定执行党中央的总方针和总路线。
  在险恶的政治“肃反”中,许多党员干部和指战员蒙受不白之冤,仍坚定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从小河口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前途命运,到洮州会议徐向前、陈昌浩等大多数领导同志坚定拥护党中央意见。
  风雨如磐的革命路上,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四方面军一路向前。
  这种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信仰如火炬,理想如明灯,烛照着巴中儿女奋斗之路。
  从努力把巴中建成川东北特色农业大市、民营经济富市、生态旅游新市,到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从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到建设五彩巴中;从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到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
  这些目标和思路,都是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巴中实践,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引领了巴中一轮又一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巴中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坚定。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全国首批“七一勋章”获得者、原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周永开,新中国成立前在川北地区开展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离休后又带领群众植树造林20余年,在万源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老还在母校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学生,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
  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谈及对党忠诚、对革命信仰,双眼透出神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历经90年风雨洗礼,我们信仰的本色更加纯粹,理想的力量更加强大。”市史志办副主任程林斌说,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巴中党员干部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老区振兴这一当代巴中儿女最大心愿阔步前进。
  信仰之火,引领奋斗征程。历史会见证,传承川陕苏区精神,赓续“智勇坚定”红色基因,老区人民一定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的征程中,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光辉业绩。(作者 陈志 系中共巴中市委办公室干部)


扫码关注巴中开放大学
服务电话:0827-2261033      邮编:636000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莲花街145号

版权所有 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 蜀ICP备17034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