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欢迎您!
现在位置: 首页 > 市政府信息
市政府信息
永远做排难创新的攻坚者——川陕苏区精神述评之三

2022-12-21 08:57 来源:巴中日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历经曲折艰辛探索,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精神。“排难创新”作为川陕苏区精神重要内容,集历史与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于一体,蕴藏了川陕苏区为什么能谱写红色传奇的关键密码。

  “排难创新”精神蕴含着不惧险阻、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
  “一座千余户人口的通江县城,竟有上百户人家以开大烟馆为业,瘾君子之多,可想而知……”,在郁郁葱葱的碑前古树下,已在此守护二十余年的守墓人王建刚身着红军服、杵着拐棍、声音哽咽,此刻的他正坐在小板凳上,给游客生动讲述着那个年代的苦难与艰辛。
  压在巴中人民身上的大山,是旧时代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缩影。
  1932年,军阀田颂尧在通、南、巴实行田赋“预征制”,当年便将田赋预征到了1978年,征收苛捐杂税多达120余种:煮饭要收“搭勾捐”、走路要收“过路捐”、交不起捐税被吊打后还要征收“吊打费”,还强迫人民种植、兜售鸦片。
  当地百姓深受封建枷锁及军阀剥削的祸害,活在连年混战、横征暴敛的水深火热中,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只能逃往外地。
  “房屋无人住,田地无人耕。”这便是当时凄寥景象的最真实写照。

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难与艰险,巴山百姓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答案,就是红四方面军!
  历史沉浮之际,红四方面军犹如黑夜中燃起的一盏明灯,他们带着信仰的力量,让巴山儿女看到了新的希望。
  时间来到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由陕南入川,抵川北通江县两河口,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当时,国民党军队不仅对大巴山根据地在军事上“围剿”,而且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大巴山。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为解决红军给养、安定群众生活,川陕苏区党组织领导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根据地缺乏粮食,徐向前、许世友等领导人就带头开荒种粮;苏区食盐紧张,红军就就地开采,冒着危险从白区一背背地把食盐运往苏区各地;红军医院缺少医药,就上山采集,没有酒精消毒就用盐水代替……
  大巴山奋斗的历史证明,只要发扬艰苦奋斗和不怕困难的作风,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
  从平仓分粮到平分土地,从发展党员到建立党组织、群众组织;从戒绝鸦片烟到任玮璋部起义、肃清反动分子,从打击和瓦解土匪队伍到发展陕南游击战争、扩红和建立地方武装……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带领这里的人民排除万难,用血肉之躯和攻坚精神克服困难、战胜挑战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在军民齐心的努力下,既让当地百姓冲破了封建枷锁、推翻了军阀统治,也为红四军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为我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执政经验。
  红旗飘飘映山红,革命火焰燃川陕。
  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巴中留下了红色的传奇篇章,他们以身为火,点亮了红色巴中、红色中国。
  “排难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川陕苏区革命实践的紧密结合
  “家里的门扣和锁扣怎么不见了?”
  “锁扣都拿到兵工厂用去制造枪支弹药了。”
  “没有红军,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不支持红军,我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家里的东西,只要是能用得上的,都送到兵工厂去!”
  这是通江苦草坝罗坪兵工厂工人李程氏与婆婆间的对话。1934年5月,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战役进入焦灼关键阶段,武器物资十分紧缺。李程氏偶然想到家中门扣等金属物件可以用来制造枪支弹药,这一有效方法得到广泛宣传后,通江的三县两特区迅速掀起捐献热潮,几乎每家每户可用的金属都被运往兵工厂铸造枪支弹药,这也为最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数千年中国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新者胜。”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川陕苏区根据地军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胆开拓、独辟蹊径,在经济发展、思想宣传、军事斗争等方面想出了不少好办法。
  出台分级税收政策、鼓励发展个人和集体生产、大力开办国营工厂、在石头上錾刻标语、娘子军背水炒爆米花充饥、反三路战役中创造性提出“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的积极防御战略战术……
  特别是体现在军事斗争领域,从“1.22”电令到撤离川陕苏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从“土城失利”到嘉陵江战役打破“川陕会剿”,从“4.29”指示到西进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审时度势,有勇有谋、敢打敢拼,成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川西的重要保证。
  ……
  情为老百姓系,利为老百姓谋。以人为本的守正创新,才让川陕革命根据地诞生出一个又一个好点子。
  这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灵光乍现,更是融入血液的珍贵品质。
  实践、创造、革新,变则通,通则久。
  30万女性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创历史地组成红军妇女独立团甚至独立师;谢安国智用黄泥瞒过返乡团,保全粉壁墨书文献;红军让百姓咀嚼花椒抵御烟瘾,成功开辟了又一条戒烟之路;巴山游击队把鞋倒穿,成功甩掉敌人追击;熊国炳和长赤县委妇女部长殷秀山采用辣子面熏迷敌人,成功夺回被抢枪支……
  这些偶然的灵光一现、一桩桩有血有肉的鲜活事迹,标注着川陕苏区的峥嵘岁月,也诠释了根据地军民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智慧和能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实际相结合,将创新创造用于对敌斗争,用于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繁荣“盛世”。
  “排难创新”精神不断激励老区人民在征程道路上闯关夺隘、砥砺奋进
  初冬时节的巴城,暖阳高照。在市政大楼门口的巴城人民广场上,正在进行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90周年专题图片巡展,市民们三五成群,有的用手机拍下作品留着纪念,有的正与同行者互相交流探讨。
  在追寻红色记忆过程中,面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会追问和思考:面临环境条件如此艰苦的红军,靠什么克服困难战胜强敌?先烈们“千锤百炼不怕难”的精神意志,对于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
  抚今追昔,人们不会忘记,场场激战,洒下多少英雄热血;巍巍巴山,倒下多少优秀儿女。
  红军和百姓排除万难、不惧险阻的英雄气概,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智慧魄力,是“排难创新”精神中最令人热血澎湃的精神元素。
  它也早已流淌在民族血液的红色基因中,成为一座耸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巍峨丰碑。
  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恩阳人民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创造的土改经验走向全国。驷马人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行生产责任制,实行科学种田,实现粮食连年大幅增产。
  到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巴中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提前一年完成解决温饱的历史性任务。
  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期间,巴中人民再接再厉,探索建立的点面结合“1+6”连片扶贫开发模式入选全国扶贫典型案例,《借羊还羊》《“N+脱贫有我”四川省巴中市巾帼脱贫模式》《创新三社融合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案例》扶贫案例入选全球优秀减贫案例。
  ……
  九十余载,一代代巴山儿女将拼搏、进取、奉献的品质传承,让“排难创新”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进入新时代,360多万巴中人民接续奋斗,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与党中央同心同志、同向同行,顶住全国全省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战疫情、斗高温、抗洪灾,惠民生、补短板、拼经济,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种因素交织叠加的重重矛盾。
  正是“排难创新”的宝贵精神,使得一穷二白的革命老区巴中从艰难跋涉走向跨越发展、从封闭边缘走向开放前沿、从解决温饱走向建成小康,逐步向着繁荣、富强前进。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如今,可爱的、光明的巴中已成为现实。
  “以前去成都,走老路要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如今通高速了,三四个小时就能到。”家住巴中城区的王先生欣喜地说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昔日景象已被尘封于历史长河之中。
  如今的巴州境内,8条高速纵横交织,成巴、渝巴动车相继开通,巴中恩阳机场直达航线增加到16条,汉巴南高铁预计2024年通车,“家门口乘飞机、坐动车和县县通高速梦”的美好愿景已变为发展实景。
  “以前住的房子破旧、住起来也不舒坦,现在修建了新房,环境好,房子好,住得是真舒心。”提起切切实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通江县杨柏镇太平场村村民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自2013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率领下,全市党员干部奉献拼搏、排难创新,实现全市49.9万贫困人口脱贫、五区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千百年来的“小康梦”终于梦想成真。
  历史的启迪永在,精神的价值永存。
  五届市委市政府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继续发扬“排难创新”精神。从创新建立“六个十大”评选和双月交账会机制,再到市级领导挂联工作调度会和县区委书记市委全会述职评议……奖惩机制进一步规范完善,比学赶超、竞相发展氛围逐步形成,巴中未来的发展更有动力、更有活力!
  从创新组建文旅新区和推动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到建成“一城双万达一王府井”商业格局和全市“1+3”、县域“1+1”主导产业为重点、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始终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发展大势,巴中未来的路径更加明确、更加清晰!
  从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森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再到去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全省第一名和今年上月成功拿到全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区”称号……一次次刷新、一次次超越,“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目标离我们也越来越近。拥有这一众金字招牌,巴中未来的前景更有信心、更加期待!
  忆历程波澜壮阔,看今朝奔腾飞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今天,我们讲述川陕苏区“排难创新”的奋斗故事,就是在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证明。
  以史为鉴,我们看到了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密码,那就是“为人民,不惜排万难”的家国情怀、“为发展,创新争一流”的革命精神!
  时光流转,不朽的是奋斗精神;继续前行,需要的是锲而不舍。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
  跨入“十四五”,奔向2035,是咬紧牙关、凝心聚力的冲刺阶段,是比拼意志、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从补齐民生短板到推进乡村振兴,从绿色低碳发展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实打实的硬骨头、硬碰硬的攻坚战。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巴中人民必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精彩华章。
  历史会见证。巴山蜀水间闪耀着“排难创新”的星星之火,必将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巴山儿女心中镌刻着“排难创新”的精神内涵,必将永不磨灭、代代相传。
  隆冬艳阳,驶过镇广红色高速,穿过那段闪耀着红旗与星芒革命历史,面对满山无一字的墓碑,面对先烈的英灵,我们尤能自豪,“这盛世,如您所愿!”
  精神永存,丰碑不朽。革命先辈不惧山高路远,坚定一切向前行的精神品质,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以新的伟大胜利铸就新的精神丰碑。(谭博  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办公室干部)


扫码关注巴中开放大学
服务电话:0827-2261033      邮编:636000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莲花街145号

版权所有 巴中开放大学(巴中社区大学) 蜀ICP备17034943号